生活中间充满了矛盾现象。假设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矛盾:如果你压根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,可是,你有缘接触到佛经了,并且挺爱看这种“另类”的书呢?如果你成为一个挺爱看这种“另类”书的青年人,可是你同时谈上恋爱,和一位年轻的姑娘处上对象了呢?如果你们俩的缘份很不错,处得相当融洽,没有别的磕磕绊绊,就是——日子久了,那个年轻姑娘内心深处慢慢滋长出一种不安全感了呢?
我知道在今天上亿的中国青年人中,遇到这种奇特矛盾的肯定不止一两个(我的朋友中间就有),可是,还是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。相信过来人都知道,安全感——对于恋爱中的年轻女性来说有多么重要。当年,那个年轻的姑娘就是这么着,大梦初醒般地一个激灵,向我发问:“喂,你怎么这么爱看这种书?你会不会也跟你崇拜的那个弘一法师一样,结了婚,又突然有一天出了家?那我怎么办?”
那会儿,被她指着的“这种书”是一本很出名的佛经,叫《维摩诘经》。
有幸跟弘一大师相提并论,那自然纯属历史的误会。事实上,直到现在,我也全没有什么“出家”打算,虽然,我很敬重“出家作大丈夫”的高僧。不但没出家,还在给单位上卖力气干活,还算个骨干,还算社会不弃之材。不过,这都是后话了。世上的事有时就这么回事:你越描就越黑,越解释就越容易让对方生疑。最后到了分手的时候,她还给我两样东西:我房间的钥匙,和我放在她那里的一大箱书——摆在最上面的,就是“这种书”,她祝福我在这种书的“保佑”之下幸福度过一生。我知道,这辈子她也决不会拿正眼再瞧这种书一眼了。
后来也不知经过了几世几劫,有一年早春,我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主持了一场书画展览,累得够呛,周日早上正在酣睡,忽然电话铃声大作。实在烦不过,拿起来听,却原来是一位和尚朋友从特区打来的电话。他说头天周六,接待了一个来访的记者团,大家七嘴八舌,问了许多问题。不过,就中一位女记者一直沉默,落在后面,一个殿一个殿仔细拜过来,末了找个机会跟寺院的住持说了说话。这位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法师住持一方,阅人甚多,还是忍不住惊讶:这位女居士,能如此深入《维摩诘经》哪!女记者答说,法师,我算不上居士,我只是有些喜欢这种书。最后,她提了我的名字,问法师可认识?法师说,当然认识。
你认识她吗?朋友在电话里说,一个高个的漂亮的女记者。
我早就不知她的音讯了,一时举着电话筒,不知说什么好,。“一个殿一个殿拜过来”——怎么可能?“喜欢这种书”——怎么可能?
“你这两个痴种!”和尚朋友在电话那一头呵呵笑道:“还不回头再读读这种书!”